裴奉奇(ぺ・ぽんぎ/배봉기/Bae Bong-Gi)

關於裴奉奇(1914-1991)的三件事:

1. 是戰後第一位登上日本報紙的「慰安婦」倖存者。

2. 川田文子 1987年出版的《赤瓦の家:朝鮮から来た従軍慰安婦》描寫的就是裴奉奇的生命故事。

3. 在山谷哲夫 1979年推出的《沖縄のハルモニー証言・従軍慰安婦》紀錄片中,可以看到裴奉奇晚年的身影。

受害經歷

裴奉奇於1914年9月生於忠清南道禮山郡新禮院里。

根據川田文子在《赤瓦の家―朝鮮から来た従軍慰安婦》一書中的描述,裴奉奇出身在貧苦農家,6歲時成為童養媳,17歲結婚,但婚姻失敗,輾轉到各地求生。

1943年秋天,裴奉奇在咸鏡南道興南遇到了一名掮客。掮客以「有一個不用工作就能賺錢的地方,不去嗎?(仕事せんで金儲かるところがある。行かないか)」為由,輾轉將裴奉奇從朝鮮半島(興南→首爾→釜山),送至日本(門司→鹿兒島→沖繩)。等到裴奉奇抵達沖繩群島的渡嘉敷島時,已經是一年後的 1944年11月了。

渡嘉敷島上一棟有著紅屋瓦的平房被改裝為臨時慰安所,裴奉奇就是在這個平房,以「秋子(アキコ)」這個花名和另外 6名朝鮮婦女擔任起「慰安婦」,直到 1945年3月。日本敗戰後,裴奉奇則在美軍收容所從事類似性質的工作一段時間。

裴奉奇與《朝鮮新報》

裴奉奇首次接受韓文媒體的採訪,應為《朝鮮新報》1977年4月23日刊登的獨家報導。

《朝鮮新報》是簡稱「朝鮮總聯(朝鮮総連)」的「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(在日本朝鮮人総聯合会)」官報。總部設在日本東京,在北韓平壤設有支局,報導內容某一程度可以反映朝鮮內政外交的動向,被視為北韓政權傳聲筒。

在《共同通信社》1975年的報導出爐後,首先找到裴奉奇,也是在裴奉奇晚年一直照顧她的團體,就是「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」沖縄縣本部的職員金賢玉金洙燮夫婦。所以裴奉奇的首篇韓文專訪是出現在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機關報《朝鮮新報》並不意外。

裴奉奇的故事沒有在南韓成為主流敘事,可能和裴奉奇生前接觸對象主要親朝鮮的「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」有關。

4.23行動(4.23アクション)

為了要紀念裴奉奇及所有「慰安婦」受害者,「在日朝鮮人人權協會(在日本朝鮮人人権協会)」旗下的「廢除性別歧視部會(性差別撤廃部会)」,從 2015年起,每年 4月23日都會舉辦「4.23行動(4.23アクション)」。4月23日是裴奉奇在 1977年接受《朝鮮新報》採訪、首次刊出受害「證言」的日子。

「在日朝鮮人人權協會」是 1994年2月,由關注在日朝鮮・韓國人在日本的人權與生活的在日朝鮮・韓國人組成。成員包括律師、司法書士、稅理士、公認會計師、行政書士等資格者。

站內相關文章

在〈裴奉奇(ぺ・ぽんぎ/배봉기/Bae Bong-Gi)〉中有 1 則留言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